辛芷蕾获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提升

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提升


2025年9月7日凌晨,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传来历史性消息: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中的突破性表演摘得最佳女演员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80后华人影后。

站在世界影坛的聚光灯下,她在获奖感言中提及的“梦想与坚持”,不仅是个体艺术生涯的凝练,更折射出中国电影人跨越文化边界、实现价值共鸣的集体追求。


从巩俐以《秋菊打官司》(1992)开启中国演员的国际征程,到叶德娴凭借《桃姐》(2011)展现华人演技的多元可能,辛芷蕾的此次获奖标志着中国电影表演艺术从“东方符号”到“人性共通”的代际跨越,为理解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升级提供了鲜活注脚。


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进程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自1905年《定军山》诞生以来,中国电影历经120年积淀,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国际电影节获奖赢得初步声誉,21世纪后以市场化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票房从几亿到百亿的跨越仅用不到10年,2012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8年首次超越北美登顶全球第一。



产业规模的扩张推动创作生态的成熟:从《红高粱》《卧虎藏龙》构建的“东方奇观”标签,到《封神》系列、《长安三万里》以神话史诗与历史叙事打破类型单一化,再到《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闹海》在科幻、动画领域的突破,中国电影正以“类型革新+文化转译”的双轮驱动,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层转变。



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框架下,中国电影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实现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彰显中国精神与美学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以国产影片为主导的市场规模全球领先、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话语权大幅提升的目标。本报告以2023-2025年为观察窗口,聚焦国际奖项突破、产业实力增长与文化转译策略三大维度,剖析中国电影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全球认可度与文化感召力的双重跃升,为理解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产业视角的深度解读。



国际奖项突破:中国电影的全球认可


威尼斯电影节的里程碑突破

2025年9月6日,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奖项揭晓,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在影片《日掛中天》中对角色“美云”的突破性演绎,斩获最佳女演员奖。



评审团以“全票通过”认定其表演“无可争议”,评价其“消弭技巧痕迹,实现角色与演员的浑然一体,让痛苦与坚韧直抵人心”,这一结果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表演艺术在国际舞台的再次突破。



地域文化符号与跨文化表达的融合

《日掛中天》以广东省多座城市为拍摄地,通过岭南建筑(镬耳山墙、骑楼老街)、早茶场景(虾饺、肠粉等道具)及“水为财”的民间隐喻(暴雨、江水意象),构建了“潮湿、压抑却充满生命力”的视觉美学体系。影片中,南方小城的地域特质不仅是背景呈现,更与人物命运深度绑定——美云与昔日恋人重逢后的情感纠葛,在岭南湿热气候的烘托下,展现出“像被南方的雨泡过,又冷又烫”的复杂人性张力。这种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情感载体的创作手法,既保留了“早茶店谈判”“鱼档争执”等市井生活的真实质感,又通过“重逢—误解—悲剧”的普世叙事框架,降低了跨文化理解门槛,使岭南文化风貌成为可被国际观众感知的情感符号。



表演艺术的突破:从“方法派”到“情感真实”

辛芷蕾为塑造美云这一“城市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漂泊者”,提前3个月深入广州城中村体验生活,在鱼档学习杀鱼、凌晨四点跟随店主经营,甚至为拍摄冬日江水戏赤脚浸入刺骨水域。这种沉浸式准备使其表演呈现出“消弭技巧痕迹”的特质——车站追大巴时“头发糊脸、鞋跟崴断”的狼狈,鱼档前三分钟怼脸长镜头中的崩溃,均以身体语言传递出“无声海啸”般的情感冲击力。国际影评人评价其“兼具东方含蓄与国际表达”,《综艺》则称其“重新定义底层女性角色诠释范式”,标志着中国演员在现实主义表演中,已从“符号化塑造”进阶为“人性褶皱的深度剖开”。  



现实主义创作的时代深化

对比三代华人威尼斯影后角色可见,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重心已发生显著转变:巩俐的“秋菊”以乡土社会的“讨说法”映射集体权利意识的觉醒,叶德娴的“桃姐”通过主仆关系展现香港社会的阶层温情,而辛芷蕾的“美云”则聚焦个体在城市化洪流中的情感困境与道德抉择。这种从“集体符号”到“个体命运”的转向,伴随文化表达从“黄土高原”到“岭南水乡”的地域多样性拓展,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已从宏观社会议题深入至微观人性挖掘,从文化单向输出升级为“地域符号+普世情感”的双向对话。正如影片编剧团队五易其稿所呈现的,当代华语电影正以更细腻的日常叙事、更复杂的人性刻画,在国际舞台构建“中国故事”的新表达范式。



此次辛芷蕾的获奖,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里程碑,更印证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文化表达与人性探索上的成熟。从1992年巩俐的《秋菊打官司》到2025年《日掛中天》,33年间华语电影人以持续的创作实践,使“中国故事”在威尼斯电影节这一国际平台上,完成了从“文化猎奇”到“价值共鸣”的跨越。




戛纳与柏林的创作新势力

在2025年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中国青年导演毕赣与霍猛分别在戛纳与柏林电影节斩获重要奖项,以差异化的创作路径展现了中国艺术电影的多元可能性。两位导演通过独特的美学表达与文化叙事,不仅延续了华语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影响力,更以“作者电影”的鲜明特质,探索了艺术表达与产业资本的平衡之道。



毕赣:戛纳的“梦境叙事”实验者

36岁的贵州籍导演毕赣凭借《狂野时代》在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评审团特别奖,成为2015年侯孝贤《刺客聂隐娘》后首位在戛纳主竞赛单元获奖的华语电影人。该片以“人类不再做梦的世界”为设定,通过“六段式梦境”结构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与心灵六识,构建了一个融合黑白默片美学、黑泽明年代电影风格与赛博朋克元素的“感官博物馆”。



影片技术实验性尤为突出:16mm胶片拍摄默片段落还原卢米埃尔兄弟早期电影语言,AI生成的“数字幽灵”角色突破传统叙事边界,时间线从20世纪初延伸至现代的“角色循环设计”则重构了电影史的时空逻辑911。尽管首映后评价两极(如《Deadline》批评“故事晦涩”,但《卫报》盛赞“视觉令人惊叹,充满迷幻与眩晕感”),戛纳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仍称其“重新定义了电影时空美学”,认为其“在视觉上的创意与诗意令人大为惊叹”。


毕赣的创作延续了《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梦境与现实交织”特质,此次更以科幻类型为载体,将个人化的感官叙事扩展至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哲学探索。这种突破类型边界的实验性,不仅为华语电影注入先锋活力,也印证了“作者电影”在国际影坛的独特价值。



霍猛:柏林的“土地诗学”践行者

与毕赣的先锋实验形成对照,导演霍猛以现实主义笔触深耕乡土叙事,其作品《生息之地》在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斩获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银熊奖,使其成为中国内地首位获此殊荣的80后导演1314。影片聚焦1990年代河南周口乡村,通过10岁少年徐闯的视角,以四季轮回(春耕、夏耘、秋收、冬祭)为时间框架,展现人与土地的世代牵绊及乡村巨变中的人情人伦。





霍猛的创作特质体现在对“乡土真实”的极致追求:全程采用豫东方言对白,演员均为非职业村民,道具(木制农具、搪瓷缸)取自村民仓库,甚至麦苗生长周期与拍摄进度同步1417。柏林评审团颁奖词盛赞其“细腻而深刻地描绘了乡村生活中的温暖与挣扎、光明与黑暗”,尤其肯定其“在观察与叙事之间找到了优雅的平衡”——长镜头下的麦田疯长、晨雾弥漫等自然意象,与“姥姥塞煮鸡蛋”“邻居修农具”等日常细节相互交织,构建出“对农耕文明的深情告白”。



相较于第五代导演的苦难叙事,霍猛避开西方对中国乡村的刻板认知,转而以“温暖与挣扎并存”的群像,呈现乡土中国在时代变迁中的韧性。这种“去奇观化”的现实主义表达,不仅拓展了乡土题材的审美维度,也为中国乡村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范式。



差异化竞争力与产业平衡路径

毕赣与霍猛的创作实践,代表了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影坛的两种差异化路径:前者以感官实验和哲学思辨突破类型边界,后者以在地化叙事和美学深耕现实主义传统。两者分别在戛纳与柏林获奖(毕赣近十年首个戛纳主竞赛华语奖项,霍猛柏林最佳导演零的突破),印证了中国电影“多元共生”的创作生态。


在“作者电影”与产业资本的平衡上,两部作品均展现出成熟的协作模式:《生息之地》获金鸡创投大会支持,由姚晨等业内人士监制,在保留艺术独立性的同时获得资源保障;《狂野时代》则通过易烊千玺、舒淇等明星演员的参与,实现艺术表达与市场关注度的双赢。这种“资本赋能而非干预创作”的模式,为青年导演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既坚守作者表达的核心,又通过专业工业化流程扩大作品影响力。


正如戛纳与柏林的评审认可所揭示的,中国艺术电影的国际竞争力,正源于这种“各美其美”的创作自觉:无论是毕赣的“感官革命”还是霍猛的“土地诗学”,都以独特的文化主体性为根基,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出具有辨识度的美学话语。



国际评价精选

《生息之地》柏林评审团:“让土地成为真正主角,在微小细节与宏大诗意间找到平衡。”

《狂野时代》戛纳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关于梦的创意非常特别,视觉上的诗意令人惊叹。”

《卫报》评毕赣:“抵达戛纳电影视听语言表现力天花板,一部奇妙而广阔的纯粹电影梦。”



2035年愿景:全球文化对话的核心参与者

按照《“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蓝图,2035年的中国电影将实现“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以国产影片为主导的电影市场规模全球领先”的目标。


届时,中国电影将不再仅是文化产品的输出者,更成为全球电影治理的重要参与者——通过科幻类型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方案,以历史题材提供文明互鉴的中国视角,用技术创新推动世界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尹鸿教授所言,“优质的内容一定会有市场”,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中国电影人需始终铭记“技术为翼,文化为魂,共情为桥”,方能真正让世界看见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跟世界Say Hello~


推荐阅读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国际A类)

维也纳短片电影节(奥斯卡资格赛)

翠贝卡电影节(奥斯卡资格赛)

悉尼电影节(国际B类)

基辅国际电影节(国际B类)

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短片三大)

利兹国际电影节(奥斯卡资格赛)

闪影国际电影节(奥斯卡资格赛)

国际三大短片电影节

锡切斯国际奇幻电影节(国际B类)

科克国际电影节(奥斯卡资格赛)

女性之眼电影节(加拿大银幕资格赛)

萨德伯里国际电影节(加拿大银幕资格赛)

利兹国际电影节(奥斯卡资格赛)

特兰西瓦尼亚国际电影节(国际B类)

布鲁塞尔国际奇幻电影节(国际B类)

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动画奥斯卡)

瑞丹斯电影节(知名)

—————————————————————————

短片参加境外电影节(展)需备案

国际电影节分类

即将截止报名的国际电影节-9月(2025)

即将截止报名的国际电影节-8月(2025)

即将截止报名的国际电影节-7月(2025)

即将截止报名的国际电影节-6月(2025)

即将截止报名的国际电影节-5月(2025)

即将截止报名的国际电影节-4月(2025)

即将截止报名的国际电影节-3月(2025)

即将截止报名的国际电影节-2月(2025)

即将截止报名的国际电影节-1月(2025)